English

忘恩负义 令人寒心

1999-05-02 来源:文摘报  我有话说

关捷

沈阳沈河区惠工街良工小区8号楼的王儒臣老人像当年的武训一样,一生笃信教育可以兴国。这种信念在1978年平反后变得更为强烈执著。

1979年退休后,他拿出补发的工资和积蓄,办牛奶站,开了饭店,所赚的钱除了维持经营外全部赞助了附近的幼儿园。1986年夏,王儒臣从报上看到一个孤儿考上大学的消息非常高兴,他给那孤儿买了100多元的衣物送到大学。此后,他又给那学生买了手表,并不断送去零花钱。他了解到大学里还有不少求学困难的学生,决定兴办“华夏儒臣育才赞助社”帮助他们。他在报上打出广告,表示愿意帮助求学有困难的大中学生。这一来,各地贫困学生纷至沓来。

王儒臣一向穿破旧衣服,提一个拉链已坏了的人造革提包,弯腰曲背地走在街上,人们以为他是个拾破烂的。老人的屋里更是破破烂烂:只有一张嘎吱作响的破木床,一只油渍斑斑的旧碗柜,一台黑白电视机。而他在13年间已出资数万元赞助了40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,其中有10名大学生。

老人现在已84岁,瘫痪在床,双目失明。三儿子一家搬来照顾他。当年那种车水马龙的盛况不复再现。以前,他每天都要接待前来求助的学生,大把大把地往外掏钱。可是,学生们把钱装进口袋,轻飘飘地挥挥手就头也不回地走了。王儒臣按照他们的地址不断寄钱,却从来得不到一点回音;有的求助学生竟连面都不露,只从学校寄来贫困证明和校址,一句话也不肯多说。只有当老人寄出的汇款单被退回来,他才知道谁毕了业。毕了业,学生们就无影无踪了,仿佛和老人之间什么都没有发生过。

老人有个愿望,想跟这些学生们合个影作纪念,而且越是病重时这个愿望越强烈:“眼睛看不见了,来唠唠嗑也好呀。”他躺在床上叫着那些大学生的名字,自问自答,听着让人心酸。(《中国青年报》99.4.29)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